s26040266

画外音:时隔5个月未下笔,没有遗忘,只是一直在行动的路上。

第一眼喜欢上的是这本书的名字,取自《老子》第一章——众妙之门,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着莫名无穷的能量。不过,这个帽子戴得有点大了,内容本身,更准确地说是翻译内容本身无法与之匹敌。这本书是腾讯用户体验设计部对国外著名设计网站Smashing
Magazine
在交互、设计、前端开发等领域发表的高质量文章所翻译的合集。

鉴于此可去读英文版,以免食之无味。不过,读英文又极易疲倦,只好忍着挑拣些熠熠闪光的金子。书中有很多国外网站的案例,都相当不错,甚至从一个切入点可以引入一系列的观点或资源。

比如打开设计网站Smashing
Magazine
,可能没有心思逐篇读文章,但右侧“广告位”的lightCMS.com引起了你的注意,点进入瞧一下这个网站是个神马东东。呦,不错,竟然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搭建自己的网站。正好眼下自定义主题的工作还没有想清楚,借鉴一下它的自定义网站。不巧的是发现这个交互方式怎么跟qzone的很像。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,天涯何处不相识呀。

再比如,谈到响应式设计的时候,说到37signals的Basecamp项目管理应用在做移动版本如何创造一种与原生应用想媲美的体验。Basecamp本身没有让我怎么动情,但是搜索37signals,好好读了这家公司的相关报道,“慢公司”、“用人不能竭泽而渔”等等理念。其中,创始人之一David与人合著《rework》,又在豆瓣上看了书评和某出镜率很高的IT人士的读书笔记,果断保存到了新浪微盘上,待读list又要落尘了。

这是我从书中收获最多的,一扇扇通向他们都在但你不知道的空间的门。而书本身介绍的观点我都抛之脑后了。其实,我深入去调查的恰恰都是我当下或是长久以来就在思考的、迷惑的,大脑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他“无关紧要”的方面。这种“自省”是之前看一本叫《暗时间》的书的“后遗症”,苹果为什么单单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就砸出了万有引力?牛顿也不是第一天看到苹果落地。下一次分享讲述大脑行为机制的《暗时间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