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: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(三)
2、母亲——为中国前途而战的勇敢女人
1948年10月,共产党占领锦州,母亲仍然是一名为共产党工作的学生,她渴望投身真正的革命工作,被安排去见管理锦州青年工作的张守愚同志。两人对对方都有所耳闻,一个是敢向男人们下命令的十七岁女孩子,一个是多次出现在国民党通缉令上的“共匪”——有着传奇经历的游击队首领,后来他成了作者的父亲,是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。母亲任职成都东城区委宣传部长。
1953年,所有的共产党干部被分成二十五级,最高一级薪金是最低一级的二十倍。级别不同,各种待遇都不一样,服装质地是高级毛料还是低廉的棉布,住房的大小,是否有室内厕所等等都视级别而定。父亲被上级定为11级,母亲的单位推举她为15级,但被父亲大笔一挥,降到17级,这是一位刚正不阿甚至教条主义的父亲,从未给自己的家庭谋取过私利,貌似还专门打压,母亲只有再1962年和1982年升过两次级别,每次一级,四十年才扳回了父亲扣去的两级。
六十年代初,毛泽东的经济政策引发了大灾难,他处于守势,这段时间是由务实的领导人在管理国家,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相对地自由。但是毛对于“明戏”特别敏感,这类型主人公多是清官海瑞,他冒着生命危险为民请命,苦谏皇上,为此丢官,被放逐到偏远地区。毛怀疑海瑞是影射彭德怀元帅,这位前国防部部长于1959年批评毛的导致大饥荒的经济政策而被罢了官。从此,一种新的阶级敌人诞生——“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”,其中包括新编历史剧《海瑞罢官》的作者吴晗。从此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。
红卫兵是一群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他们是在狂热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的气氛中成长的,又具有年轻人的特质——爱造反、大胆,勇于为“正义事业”献身,成为毛动员老百姓最理想的人选。学校里的老师成为最早的牺牲品,他们被污辱,殴打甚至折磨致死。电线杆都挂着扩音器,不停地呼喊毛泽东语录,不时宣传红卫兵取得的胜利成果,他们又抄了多少“阶级敌人”的家,砸烂了多少“反革命狗头”。
父亲的很多同事也被掀翻了,预感自己也可能会成为替罪羊,想阻止这一场灾难,于是他开始给党中央、毛泽东写信。他一遍遍地打草稿,又揉成团重写,他平时就认真得很,一个字,一个标点都要推敲半天,这封信更要措辞小心,可能殃及全家。后来,父亲陷入了一系列官场圈套中被隔离软禁,就在父亲被造反派带走之后,母亲快速收拾衣物,奔向火车站,途中紧张地斗过了截访的人,才顺利到达北京被副总理陶铸接见。“上访接待处”很少接待父亲这样的高干案子,也极少母亲这样来京题丈夫伸冤,于是母亲引起特别关注。陶铸收了父亲的信,又给了母亲一封信,说父亲没有做错事,应该放回家。父亲暂时转危为安。
1967年到了,文化大革命突然加大了马力。第一阶段的红卫兵运动已制造了“红色恐怖”,现在毛泽东把目标转向了他真正想打击的人,以他的班子替换“资产阶级司令部”和原有的层层共产党组织。刘少奇、邓小平、还有陶铸,都被正式点名批判,并被关押。
父母都被他们的单位定为走资派,并不断地被批斗、挨打。父亲无数次拒绝呼喊“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万寿无疆,万寿无疆!”,他说“万寿无疆是对封建帝王喊的,不适合毛主席——一位共产党员””这哪里是文化大革命,明明是武化大革命”,他拒绝在毛泽东像前磕头,“老子就是不下跪,不磕头,我不低头,也没有犯罪。他们说”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,一句顶一万句“。父亲说”如果一个人能说一句顶一句,就不错了,怎可能一句顶一万句呢,通都不通。“。父亲不断挨打,但不知悔改。母亲在一次批斗中,差点被一个曾经是妓院老鸨后被判刑的女人刺瞎了眼睛,但她在不断地折磨中得了子宫出血,以后的六年时间里几乎天天淌血。
视共产主义信仰高于一切的父亲终于明白了“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”,”这不是真的要搞“大民主”,让一般群众说话,也不是打到干部的娇气,取消他们的特权,而是用非常手段来扩增泽东个人的权利体系“。他又萌发了给毛泽东写信的念头,不幸地是,从邮局寄得的信被截了下来,这是不可避免的,这次父亲是被公安局带走了,比造反派带走严重多了。母亲又一次进京替父亲伸冤,她只能找一个人,总理周恩来,别人都不行,反而可能葬送全家。
要见周恩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她在路上遇到了”红卫兵成都赴京告状团“,就混入了他们,这是四川两大造反派之一,此时文化大革命已被造反派各派之间的激烈武斗所支配,他们都是在争夺自己的权利,这个造反派人数有百万之多,所以周恩来答应接见他们。
母亲在被接见的前一晚上都在盘算该对周恩来说什么,怎么说。甚至在会上她也没有理会别人都说了什么,她只注意周恩来的反应,间或点点头,从不表示支持或不支持。她在周恩来即将结束会议地时候,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父亲的冤枉。父亲是个高级干部,周恩来很留心这个,并给母亲写了一个字条,上面有国务院的抬头,大概内容是父亲有权给中央写信,不能以此定性为反革命,必须接受群众的审查和批判,所有问题要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处理。署名,周恩来。母亲如释重负。
后来,父亲回家了,但是他精神失常了。
事实上书中所描述的故事远比我说的复杂深刻,扣人心弦,社会的恐怖气氛、父亲的刚正、母亲的勇敢、她的家庭所遭遇的一切至荣至辱,在我的脑海里都形成一个个画面,挥之不去。太多的政治因素,个人极权,给这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痛。